俄乌冲突最大输家浮出水面?不是俄,也不是美,默克尔预言成真
据新华社报道,欧盟正式公布第十八轮对俄制裁细节,禁运北溪天然气管道并追加对俄“黑船”制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在冲突初期警告称,欧洲可能沦为最大输家,如今这一局面正加速显现。据欧盟官网公布信息,此轮制裁首次全面停止德国与俄罗斯之间北溪一二号天然气管道的运营,切断欧洲对俄能源关键通道。同时,欧盟追加制裁俄罗斯10艘海上“黑船”,覆盖其超30%的运力,这一力度在过往制裁中极为罕见。
默克尔(资料图)
制裁落地后,欧洲天然气价格瞬间飙升47%,创近两年新高。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仅能源成本一项,德企每周就多支出1.2亿欧元。能源市场分析公司ICIS报告指出,欧洲今年冬季能源储备缺口达18%,若俄方彻底断供,气价可能再涨60%。意大利工业联合会调查显示,超六成意企面临能源成本压力,其中机械制造、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产能已削减15%。法国电力公司迫于成本压力,宣布提高电价23%,直接将通胀压力传导至民生领域。
能源价格暴涨直接冲击欧洲消费者。德国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家庭年度能源账单平均增加1200欧元,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收入比重从9.8%升至16.3%。法国总工会报告显示,巴黎地区已有12%的低收入家庭出现“能源贫困”,意即家庭能源支出超出可承受范围。英国国家电网警告,若冬季出现极端天气,英国家庭可能面临限时供电,这将是自1972年以来的首次能源紧急状态。
欧洲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外流潮。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有237家制造企业将生产线迁至美国,涉及投资总额达42亿欧元。汽车巨头宝马宣布在匈牙利投资10亿欧元新建工厂,而非传统制造基地德国。意大利奢侈品集团普拉达计划将部分皮具生产转移至摩洛哥,以规避能源成本压力。西班牙食品加工企业则选择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建立新厂,仅今年第二季度就有18家西企完成海外布局。
展开全文
欧盟(资料图)
欧洲金融体系同样遭受重创。欧洲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3%升至3.1%,德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激增47%。法国兴业银行因能源相关贷款违约,计提减值准备金达12亿欧元。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被迫出售旗下能源金融部门,以回笼资金应对潜在风险。欧洲银行联合会警告,若能源危机持续,欧元区银行体系可能面临自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信贷危机。
在社会层面,欧洲多国已经出现明显裂痕。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因能源成本上升,码头工人发起无限期罢工,导致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37%。西班牙渔民间组织包围马德里政府大楼抗议燃料成本飙升,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法国农民因化肥价格上涨240%举行全国性示威游行,堵塞主要高速公路。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因能源供应不稳定,已发生多起企业主与当地居民的冲突事件。
地缘政治格局亦在悄然转变。北约内部因对俄政策分歧加大,东欧成员国要求增加军事部署,而南欧国家则主张对话解决危机。芬兰和瑞典加速加入北约进程,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明确表示反对,要求两国提供反恐支持作为交换条件。波兰国防部长布瓦什恰克透露,波兰正与波罗的海国家组建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地区安全形势变化。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尼斯则呼吁欧盟建立独立于美国的欧洲防务体系。
欧盟(资料图)
欧洲的困境还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的边缘化。G20峰会上,欧盟因坚持对俄强硬立场,与新兴经济体分歧加剧。印度总理莫迪明确表示不会参与对俄制裁,巴西外长维埃加斯提出以卢布结算部分贸易。东盟国家在能源和粮食问题上与欧盟立场相左,导致双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非洲联盟主席法基更是公开批评欧盟制裁加剧全球粮食危机,要求重新审视对俄政策。
当默克尔的警告成为现实,欧洲正站在十字路口。如何在维护自身安全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欧盟决策者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这场危机不仅考验着欧洲的韧性,更将重塑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
评论